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为新时代国企改革搭建了“四梁八柱”,国企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改革不平衡、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依旧存在。为了攻坚克难,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作为具体施工图,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聚焦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目标明确、节奏清晰,是“可衡量、可检验、可考核、要办事”的。
2021年已经结束,三年改革行动进展如何?
2022年1月17日,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专题推进会。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在会上透露,一年多来,国资国企系统构建形成了一整套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系统集成、高效运转的改革推进机制,形成了强大的改革合力,掀起了新一轮改革热潮。
截至2021年底,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70%任务的年度目标已经实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国资报告》记者通过深入调研采访发现,改革过程中,国资国企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有资本结构布局调整、科技创新、三项制度建设和国资监管体系五个领域,很好地把握了面与点、进与退、量与质、上与下、广与专五组关系,确保了过去一个阶段改革快速稳妥推进,而这些也将是确保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的重要因素。
以面促点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2016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企党建会重要讲话中,对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作出重大部署,创造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重大命题。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始以来,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取得决定性进展,“面”上的制度建设和“点”上的实践探索实现“双丰收”。
制度建设方面,截至2021年底,全部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和地方一级企业、绝大多数中央企业和地方重要子企业前置事项清单全面制定并落地见效,进一步厘清党组织与董事会之间的权责边界;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中央企业董事会工作规则、董事会和董事评价办法等制度,各地国资委普遍结合实际制定完善了董事会相关制度,国有企业董事会制度体系更加系统完备、务实管用;各级国有企业基本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子企业层面完成外部董事占多数的比例分别达到99.3%、94.2%;中央党政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所管理企业中公司制企业占比97.7%,地方国有企业中公司制企业占比99.9%,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面”上的制度完善,促进了“点”上的更大突破。
2021年5月31日,国务院国资委组建了中央企业专职外部董事党委。这是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一以贯之”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举措,对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专职外部董事队伍、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安徽省国资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国有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意见》,29户省属企业党委及二级以下公司党委、190户设党委的市县属企业全面完成党委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清单制定或修订。
南航集团完善外部董事履职保障,健全保障、信息报送、调研和督办闭环管理机制。邀请外部董事参加集团工作会、战略解码会等重要会议。
在推动完善所属企业董事会建设方面,南方电网、中国移动、中建集团等央企实现应建尽建范围内,子企业董事会尽建率达100%、外部董事占多数比例达100%。山东省国资委、深圳市国资委等实现了两个100%的突破。
中国远洋海运推进对直属企业董事会授权4.0版本落地。截至2021年底,中国远洋海运直属企业董事会授权事项合计行权3701项、涉及金额4738亿元,决策效率和效能显著提升。
中建集团建立182人的外部董事人才库。根据任职企业不同,统筹年龄结构、专业特长、岗位履历,实行“4人编组”,有针对性开展“小组制”委派。新设外部董事管理部,确保外部董事更好发挥独立决策作用,有效赋能子企业发展。
中国中化理顺公司总部与境外企业、境内主体的管理关系和沟通机制,明确境外企业落实中国发展战略、人才交流使用、股东审计、全球司库系统建设等具体措施,推动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国资监管要求与全球治理规范实现有机结合。
有进有退
国有资本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升级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激发国有企业活力的重要前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始以来,国资国企系统积极推进战略性整合、专业化重组,持续推进压减工作和清退低效无效资产,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在关系国家经济、科技、国防、安全等领域的控制力、影响力。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始以来,国资国企持续推进压减工作,有力有序清退低效无效资产。全国范围内纳入名单的“僵尸企业”已处置完成2.5万家,处置率超过95%。中央企业“两非”(非主业、非优势)剥离完成率达86.9%,地方“两非”“两资”(低效资产、无效资产)清理退出完成率达87.9%。中央企业重点亏损子企业三年减亏83.8%,圆满完成专项治理任务,地方重点亏损子企业专项治理完成率达90.1%。
2021年,兵器装备通过处置低效无效资产回收现金4.04亿元,资源进一步向主业聚焦。华侨城集团压减企业86户,涉及净资产29亿元,回收资金35亿元。
中国五矿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布局优化调整。退得出,高溢价挂牌转让五矿营钢,主动退出钢铁生产冶炼领域;整得顺,落实中央对稀土产业专业化整合决策部署,划转稀土业务资产参与组建中国稀土集团。
2021年,中国石油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收尾工作基本完成;“三供一业”、市政设施、社区管理机构完成分离移交;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完成深改攻坚目标任务;厂办大集体改革持续深化,职工安置完成率达99.9%。
退,是为了更好地进;不为,是为了更好地“有为”。国资国企把腾挪转换过程中集中起来的资源,更好地投入到国家急需、人民期盼、市场呼唤的行业和领域。
国家电投推动传统产业富余人员向“三新”业务转型,全年实现转型5400余人,盘活了人力资本,为企业快速转型发展中遇到的结构性缺员、保就业等矛盾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华侨城集团将资源向潜力较大、效益较好、预期较高的区域和板块倾斜,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旅综合项目和半导体等业务倾斜,为拓展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优势业务提供空间。
中国海油制定“双碳”行动方案,成立新能源公司,积极发展海上风电、择优发展陆上光伏等新能源业务,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铁建在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设立“中国铁建云数据中心”,开创中国铁建上云、用数、赋智、共建、共享、共赢的新局面,培育和发展“数字工程”新兴产业。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球供应链受到明显冲击。作为全球最大的航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大幅增加市场运力供给,跨太平洋航线周运力同比增加约26%;加大空箱回调和新箱制造,生产干箱同比增长超100%。2021年,中远海运完成出口箱量占中国出口集装箱量的比重约15%,用1/18运力承运了全球1/10货运量,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整体来看,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始以来,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国有资本的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配置效率明显提高。
量质齐升
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动力进一步增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有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021年,国有企业创新领域捷报频传,涌现出天问一号、深海一号、华龙一号、时速600公里磁悬浮列车、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等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极大振奋了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志气骨气底气。2021年,中央企业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占同类奖项总数的49%,为历年最高。
创新成果量质齐升的背后,是国有企业创新政策加快落地、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协同不断增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启动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出台了系统推进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建设的意见,各中央企业和各地普遍制定并落实年度考核加分、研发费用视同利润加回、资本金注入、工资总额单列等政策。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其中工业企业达到2.9%,在营业收入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研发投入强度保持稳定。
中国东航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突破口,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7项配套制度,搭建科创平台,全面进行科技创新组织动员。
山东省国资委出台省属企业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对获得国家、省重大科技奖项的给予加分,再按照国家、省奖金的1.5倍、1倍予以奖励。2021年省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52.1%,研发投入强度达1.95%,同比提升0.46个百分点。
安徽省国资委设立省属企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其中40%可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奖励研发团队和骨干。安徽省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连续11个月保持30%以上的增速。其中,安徽省能源集团等7户企业同比翻倍。
近年来,中国移动着力完善“一体四环”研发布局,内环研发机构打造关键技术、中环专业公司构筑优质产品、外环省公司成果应用转化、合作环补足能力短板。
中国石油启动世界一流研究院工程和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建设工程,3个实行新体制新机制的新型研究院分别在上海、深圳和迪拜设立,加快推进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
中国中化筹建虚拟中央研究院优化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统筹重点业务领域研发方向和资源,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国内跨法人协同创新中心和海外企业国内研发中心,加强共性技术创新和内部研产销一体化改革,加快推进海外先进技术的国内产业化,开发的含氟新材料等成果实现国产化替代。
中建集团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揭榜挂帅”,倡导“谁有本事谁揭榜”,在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技术攻关上应用“赛马机制”,倡导“谁有能力谁第一”。
中国海油重大科技项目全面推行牵头单位、项目长遴选,强化项目长负责制,按照“能给尽给、应给尽给”的原则配套资源保障。
一批企业充分感受到创新活力充分迸发的良好效果。
中国中化充分发挥并购企业先正达在农业领域的全球技术及人才优势,通过建设国家玉米种业中心、武汉生命科技中心等,提升本地化原始创新能力,种子业务市场份额已迅速跃升至中国第二。
山东重工设立国家首个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成功制造国内首辆自主知识产权智能雪蜡车,推出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1.09%柴油机。
能上能下
三项制度改革实现大范围破冰破局
三项制度改革是国企改革最需要攻坚的关键一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始以来,各级国有企业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签约工作大部分完成,三项制度改革实现大范围破冰破局。
在此过程中,国有企业普遍把经理层改革作为三项制度改革的“牛鼻子”,制度化、常态化推行中层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等市场化用工制度。
当前,经理层成员已签订契约的中央企业子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占比分别达到97.3%和94.7%。各地、各企业普遍在“下、出、减”上拿出了更有力的改革举措。2021年,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竞争上岗人数占比分别达到42.9%、37.7%,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人数占比分别达到4.5%、3.0%,企业改革发展内生动力积蕴迸发。
中国移动加快推进经理层成员从传统“身份管理”向市场化“岗位管理”转变;严格按照契约约定开展考核、兑现薪酬、决定去留。2021年全面实现所属各单位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100%全覆盖、经理层成员100%全签约。
中国海油全体中层干部“起立坐下”,“下”的比例超过11%。中层干部实行“非优必转”,干部两个任期综合绩效未达“优秀”的转聘业务岗位。
干部能上能下的同时,相关企业积极推动收入能增能减、员工能进能出。
2021年,中建集团各级子企业与12869名员工主动解除了劳动合同。山东省属企业新进员工公开招聘率达到100%,员工市场化退出率达2.6%。
南航集团加大激励力度方面,“一企一策”构建“1+N”任期指标体系,量化指标占比超过90%。分层分类建立差异化的薪酬弹性机制,经理层年薪最高水平从原标准年薪的1.2倍升至3倍及以上,最低水平从85%降至35%。
兵器装备集团构建“以岗位责任定基薪、以经营质量定绩效、以超额贡献定分享”的分配制度,实现领导班子成员超额利润分享全覆盖,企业负责人年薪差距最大达8倍,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职工人均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2%、10.1%。
中国铁建坚持“二八定律”,由20%的核心骨干员工对80%的超额利润进行分配。持续推进工程承包板块项目部开展超额利润分享激励,在项目部层面打破“大锅饭”现象,激发项目创效潜力。全系统近100家子企业实施超额利润分享激励改革,项目综合收益率责任目标平均提高10%。
广专并进
加快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持续优化监管方式
国资监管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始以来,各地国资委积极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聚焦管资本提升监管效能,在“广”与“专”方面实现了新的提升,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发挥好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了更加强大的体制保障。
安徽省国资委印发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改革实施方案,将59户相关企业资产划入安徽省国控集团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比例达到99.8%。
浙江省国资委出台构建全省国资监管大格局指导意见,深化省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授放权管理,基本完成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当前,各地国资委推动集中统一监管平均比例已达98.2%,集中统一监管后企业的深化改革、专业化整合、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天津市国资委针对区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度滞后的问题,召开了3次专题推动会,分市内六区、环城四区、远郊各区三个层面,建立直通直连机制,对改革任务落实不到位的进行约谈,促进了改革任务落地见效。截至2021年11月底,区属国企改革整体完成进度达到82.1%,环比提高11.2个百分点。
扩大监管范围、加强向下穿透的同时,国务院国资委和各省级国资委监督方式持续优化,监管效能有效增强。目前,权责清单制定和分类授权放权工作全面完成,全国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建设加快推进,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追究相衔接的出资人监督闭环逐步完善。
深圳市国资委构建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差异化、智慧化监管体系,创新构建党委领导、纪委统筹,纪检监察、监事会、财务总监、内审、内控、风控协同联动的“六位一体”大监督体系。不断健全“六平台一中心”智慧监管平台,阳光采购平台资金节约率15.2%,阳光租赁平台竞价增值20.6亿元,让有效监督、有效益的监督成为深圳国资鲜明特征。
安徽省国资委大力推进在线监管系统建设,完成“8个新建+7个改造”建设任务,初步实现监管情况可视化、经营数据可追踪。
重庆市国资委将企业监督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纳入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出台《市国资委国资监管责任约谈工作规则》等制度,推动市属国企、区县国资监管机构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工程招投标、物资采购、企业并购等专项治理,发现问题280个、追责问责123人。
同时,中央企业内部协同高效的“大监督”模式加快建立。
中国五矿坚持“授权不授责、授权必监督”,持续强化“大监督”体系运行,形成出资人监督、业务监督、专责监督有序衔接的协同体系。建立授权行权评估机制,根据行权效果实施动态管理,对接不住、用不好、存隐患的,及时调整、收回授权。
中国铁建立足“一盘棋”思想,健全权力约束机制,推动以法律管控为主的风险管控体系和以审计为主的监督评价追责体系有效结合,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大风控”“大监督”体系,形成人人自我监督、岗位牵制监督、领导带头监督、职能部门全面监督、专职部门重点监督的新格局。
中国国新加强财务、法律风控等关键职能条线的垂直管控,实行总会计师委派制,规章制度、经济合同和重要决策三项法律审核100%全覆盖。
“这一系列重大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翁杰明表示。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收官之年,要在党的二十大前基本完成三年行动各项任务,2022年年底前完成扫尾工作,实现全面胜利收官,向党中央、国务院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